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深度解讀
時間:2022-02-16 11:41:33 來源:中宏國研 作者:
11月3日,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吹響了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沖鋒號角。《建議》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長時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行動指南。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及《建議》內容,有利于扎實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奠定基礎,更好地把握“十四五”時期發展的戰略方向和重點任務。
《建議》共劃分為三大板塊、十五個部分、六十條建議,按照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作出的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綜合考慮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緊緊抓住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發展作出系統謀劃和戰略部署,同時提出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
一、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啟發展新征程,制定方針明確發展新目標
(一)《建議》系統總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決定性成就
“十三五”時期,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高質量發展,有力有序化解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問題,沉著冷靜應對外部挑戰明顯上升的復雜局面,堅決果斷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指標總體將如期實現,重大戰略任務和165項重大工程項目全面落地見效,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了新的大臺階,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2019年我國生產總值已達到99.1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40萬億元,預計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5750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糧食年產量連續五年穩定在13000億斤以上;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十三五”期間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累計下降28%;對外開放持續擴大,共建“一帶一路”成果豐碩,2019年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達31.5萬億元,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總額92690億元;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基本實現;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超過6000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十三五”時期取得的成績也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二)《建議》明確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變化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外部環境來看,“十四五”時期和平與發展仍是主題,“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為我國創造了抓住時代機遇的外部條件。我國自身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但也要正視存在的問題,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艱巨,創新能力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因此“十四五”規劃制定實施的過程中,既要鞏固建黨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成果,也要為建國一百年開好局、起好步,奠定堅實基礎,深刻認識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與新要求,也要深刻認識新矛盾與新挑戰,辯證的認識機遇與挑戰的關系,把握危中有機、危可轉機的時代特點,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三)《建議》提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
“十四五”時期將是未來3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新起點,五中全會《建議》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基礎上進一步描繪了2035年的情景,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做出分階段推進戰略安排,即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將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體上看,2035年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提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再上新臺階,具體細化為以下遠景目標。
——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
——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
——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
——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
——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九項遠景目標描繪我國2035年發展情況,明確“十四五”時期發展任務,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應聚焦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包括物質文化生活在內的民主、法制、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均提出更高要求,“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要著重關注并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當前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以突破1萬美元,為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一目標,若我國人口總量規模保持穩定,根據發達國家人均生產總值1.2萬美元的門檻來計算,“十四五”時期我國GDP增速應為5.5%,GDP可達到1.5萬美元,相較過去經濟發展增速雖有所減緩,但人民對美好生活需求不斷提高,對發展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正確認識我國在新發展階段的基本國情,構建以新發展理念指引的新發展格局,在“十四五”時期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為2035年遠景目標的實現奠定充分基礎。
(四)《建議》明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原則
《建議》明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同時,《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以下五項原則: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堅持新發展理念;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
——堅持系統觀念。
指導思想和五項原則指明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和做好“十四五”規劃的前進路徑,堅持黨的領導,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根本保證,以人民為中心明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新發展理念貫穿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激發全社會的發展動力與活力,堅持系統觀念,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在我國進入發展新階段時統籌發展和安全,做到守正與創新相統一。
(五)《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
《建議》從六個方面確定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
——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明確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必須堅持新發展理念,促進質量效益提升,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高市場主體活力,健全公平競爭制度,形成高水平開放型經濟體制。
——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民族凝聚力。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高效合理配置能源資源,持續減少污染物排放,筑牢生態安全平常,改善城鄉人居環境。
——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實現充分高質量就業,改善分配結構,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衛生健康體系,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推進鄉村振興戰略。
——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完善國家行政體系,彰顯社會公平正義,提升行政服務效率,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健全防范重大風險體制機制,提升突發公共事件應對能力,推動國防軍隊現代化。
六“新”目標,以定性描述為主,定量要求為輔,在我國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背景下,持續優化經濟結構和推動經濟提質增效發展將成為工作重點。目前我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高收入國家人均GDP門檻為1.2萬美元,因此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發展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要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增長潛力充分發揮,國內市場更加強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進一步為我國創新水平提升、現代產業體系優化、產業轉型升級指明前進方向。
二、“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任務、重大舉措、重大改革、重大工程
《建議》在勾勒“十四五”時期及2035遠景發展藍圖后,也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具體領域提出一系列發展任務和要求,總體上要適應新形勢新變化,確定新目標,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正確認識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的基本國情,明確社會發展主要矛盾變化的特征,要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在“十四五”規劃中突出落實好“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安全”等關鍵詞,適應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同時,要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十四五”時期要繼續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使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推動國內市場、產業發展形成閉環,打通經濟循環堵點,提高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完整性、自主性,形成經濟良性循環。推動形成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更好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既滿足國內需求,有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形成國際競爭和合作新優勢。在此基礎上,規劃建議對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等,都作出了全面系統地部署,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而展開,有很多創新的思想和重大的舉措。
(一)堅持創新核心地位
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為抓手。培育形成創新發展的合力,推進各地區因地制宜的提升科創能力,加強創新協同,積極布局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加強關鍵領域基礎技術研究,推進學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工程,優化配置科研力量,構建高端科創信息交流平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要素集聚,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創新型企業成長。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人才培育機制,加強創新型、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改進科技項目組織管理方式,擴大科研自主權,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金融支持創新體系,促進科技開放合作。
“十四五”時期,創新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打造創新型國家將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前沿技術研發提供利好。2019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8.4%,高于規上工業產值增速2.7%,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營收增速達12.7%,高于服務業增速3%,當前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1634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占比達43.4%。因此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戰新產業領域處于快速發展中,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也具有充分的發展空間。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攻關“卡脖子”技術,重點推動集成電路、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相關領域發展,以創新推動產業升級,突破部分國家對我的技術封鎖和遏制,同時完善新基建建設,構建大數據中心、5G通信網絡等設施為創新提供良好基礎支撐。
(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將“十四五”時期經濟發展的著力點聚焦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圍繞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數字化發展等重要方面,鞏固壯大實體經濟的根基,推動我國全產業鏈優化升級,充分發揮我國產業規模優勢、配套優勢和部分領域先發優勢。通過完善國家基礎設施,提升產業發展質量,促進國內產業有序轉移,優化區域產業鏈布局,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打造形成高附加值、高創新力、自主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同時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各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產業鏈高價值空間延伸,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同時加快服務業數字化、標準化、品牌化。構建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加快交通強國建設,推進能源革命和水利設施建設,圍繞新基建重點領域如5G通信、大數據中心、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等作進一步布局。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推動數據資源開發利用,保護數據安全。
現代產業體系的優化提升離不開實體經濟的支撐,加速產業轉型升級與新舊動能轉換,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物流鏈發展水平以構建現代產業體系,一方面發揮我國產業規模優勢,提升產品質量、品牌附加值,向產業高端環節進發,另一方面向產業鏈兩端延伸,強化研發與服務,推動品牌設計、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高端業態發展。因此需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建筑業、軌道交通提供高質量發展空間,同時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也促進數字經濟、物聯網、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的發展,對工業軟件、文化創意等領域均有較好的帶動作用。
(三)構建新發展格局
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積極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優化升級消費結構,拓展多樣化投資空間。依托國內市場,暢通各個環節以構建國民經濟發展良性循環,優化供給結構,淘汰落后產能,推動均衡發展,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完善政策支撐,形成需求與供給相互提升的動態平衡。發揮比較優勢,吸納全球資源要素,積極促進進口和出口協調發展,完善一體化調控體系,優化國內國際市場布局、貿易方式,構建現代物流體系。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增加公共消費,鼓勵發展消費新模式、新業態,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進一步開拓城鄉消費市場,改善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完善基礎設施、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領域短板,推進“兩新一重”建設,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發揮政府投資撬動作用,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形成市場主導的投資內生增長機制。
立足擴大內需構建新發展格局,優化供給結構,升級消費結構,打通國民經濟循環的堵點和斷電。對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發展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對諸如食品加工、紡織服裝、電子信息等領域均有拉動提升作用。同時拓寬多種消費渠道,開拓線上線下、城鄉消費市場,為金融、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領域提供發展方向。面向國際市場優化商品結構和發展布局,對跨境電商、制造業產業環節整合均存利好。新發展格局對新基建有更高的要求,能夠帶動5G通信、大數據等領域發展提升。
(四)全面深化改革
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完善治理,建立現代財稅金融體制和高標準市場體系,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善于用改革辦法破解難題疏通堵點,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政府既要彌補市場失靈的不足,更要為市場機制作用發揮創造條件,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提高經濟治理能力。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持續加強改革的頂層設計,發揮地方實踐探索作用,不斷推進改革舉措落地生效。
不斷深化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對于暢通產業鏈、資金鏈、價值鏈有較大幫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為金融、房地產領域創新提供契機,推動能源、鐵路、電信、公共服務事業等領域的國有資產改革,提升產業競爭力與市場活力。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構建親清政商關系,促進創新型企業、中小微企業發展,激發個體經濟發展活力,為我國服務業發展提供利好,加速現代服務業發展壯大。
(五)優先發展農業農村
全面推進“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化以工補農、以城帶鄉,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堅持耕地保護制度,建設智慧農業。實施村鎮建設行動,提高縣城、村鎮綜合服務能力,因地制宜改善村鎮人居環境。深化農村改革,健全城鄉融合發展機制,推動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探索實施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在這個過程中,實現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完善幫扶機制,推動農業農村發展,順應歷史發展趨勢,遵循客觀發展規律,保護好基本農田、農村文化和生態環境,有效引導人才、資本、技術下鄉。
圍繞鄉村振興推動農業農村發展,推動智慧農業建設,對現代農業、現代食品、都市生態農業均有積極作用,同時有利于進一步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完善的現代物流產業體系。因地制宜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為北斗產業、空間地理信息利用及遙感觀測等產業的發展提供窗口,加速無人機、農機裝備等制造業領域高質量發展。在推進農村環境治理,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治理的過程中,為環保產業、綠色建筑、生態農業等利用提供發展契機。
(六)優化國土空間布局
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堅持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區域協調發展體制機制,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發揮比較優勢,優化公共資源布局和空降格局,形成主體功能明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推動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促進中部地區加快崛起,鼓勵東部地區加快推進現代化;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建立行之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打造創新平臺和新增長極;堅持陸海統籌,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強國。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區域合作互助、區際利益補償等機制,更好促進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東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聚焦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城市更新,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堅持房住不炒,完善土地出讓收入分配機制,探索支持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制度,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加快人口城鎮化,發揮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引領帶動作用,打造現代化都市圈。
加快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中心城市,打造現代化都市圈,有利于促進當地產業體系優化升級。中西部地區以都市圈、城市群為主的經濟發展局勢有可能出現新變化,一批新的增長極如成都、重慶、武漢、西安、長沙等得以凸顯,有助于培育壯大當地特色產業集群、區域發展的新動能,促進城市軌道交通、臨空經濟發展,對于文化旅游、樓宇經濟等現代服務業也有較好的促進作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探索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和土地出讓收入分配機制,有助于優化營商環境、釋放適齡勞動人口,客觀上促進住房租賃、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領域發展。
(七)促進和諧綠色發展
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構建生態文明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綠色創新,發展綠色建筑。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我國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強化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對綠色建筑、資源回收利用、環保等產業的發展均有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低碳環保的發展理念也為綠色技術創新、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等產業發展提供廣闊的應用前景。
(八)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堅持實施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依托我國大市場優勢,促進國際合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實現互利共贏。推動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在拓展國際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不斷開創對外開放新局面,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多雙邊區域投資貿易合作機制,為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提供強大支撐。
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對現代服務業、金融業有積極作用,同時依托海南自由貿易港等自貿區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重要平臺推動我國制造業發展,在提升優勢制造業產品質量與價值的同時,推動智能制造、軌道交通、數字經濟等領域在對外開放的過程中輸出高技術、高附加值、綜合競爭力強的產品。
(九)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不斷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強化就業優先,健全就業服務體系,注重緩解結構性就業矛盾。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和水平,支持規范民辦教育發展,建設學習型社會。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鼓勵生育,降低養育教育成本,積極應對少子化,同時完善養老服務體系以應對老齡化。加強創新社會治理,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基層治理系統,構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社會治理共同體,向全社會提供社會治理的參與途徑,建設基層管理服務平臺,加強創新是與社會治理,推動現代化事業發展。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以提高收入水平和穩定擴大就業為主,以經濟發展為就業導向,強化技能型、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培育高端服務業的發展,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業的發展以實現人才資源的優化配置。推動高等教育、民辦教育、教輔培訓的發展,推動教育產業數字化,加快在線教育培訓領域的發展,建設學習型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大2.54億,占總人口比例18%,65歲及以上老人占比達到12.6%,基數大,速度快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明顯特征。從先進制造業角度看,大力推動生物醫藥、高端醫療設備、個人智能終端、中醫藥等領域發展,設計針對老人、嬰幼兒、殘疾人的日常及特殊需求用品具有較好前景。從現代服務業角度看,提升醫療康養等大健康產業的發展水平,培育醫養、康養新業態,提供多樣化健康服務。同時依托新一代信息技術、5G通信等技術不斷推動遠程醫療、醫療機器人、腦科學等新興、前沿技術領域發展。
(十)統籌發展和安全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實施國家安全戰略,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統籌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筑牢國家安全屏障。加強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確保國家經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安全。建立完善各項監管、審查、預警機制,增強全民的國家安全意識,堅定不移的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加強經濟風險預警,做到重點產業、戰略資源、重大科技等領域安全、自主、可控,保障基礎設施安全,構建風險預警防范體系。
發揮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優勢,構建國家安全預警監測機制,確保國家、個人信息安全,避免大數據信息濫用。促進智能電網、5G通信、軌道交通等重要基礎設施安全細分領域的產業發展,提升資源和設施安全利用水平。提高對金融、房地產領域的風險監控,加強對生態環境安全的監管。繼續深化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構建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
三、全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十四五”規劃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規劃。為高效實現“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應圍繞市場主體、發展要素、外部環境、落實機制等方向出發,推動新時期、新格局下我國各方面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市場主體乘勢而行
《建議》明確了“十四五”時期至2035年我國各方面發展的重點任務和舉措,也為各領域產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在新發展格局下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時,企業應順應產業發展趨勢,積極提升創新能力,國有企業注重市場化改革,中小微企業圍繞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尋找創新突破,抓住“十四五”時期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窗口期和“一帶一路”發展倡議等營造的發展契機,融入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形成數字化、智能化、現代化的產業集群。
(二)加快政府職能轉變
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營造親清政商關系,充分發揮財政支撐和要素優化配置職能,促進優秀資源向最需要的領域集聚。建設提升創新服務平臺,提高我國產業自主創新水平,加快產學研合作效率,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激勵擴大企業創新投入。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積極建設新型基礎設施,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確保各項生產要素供給,強化多類型人才培育,多方面支撐“十四五”時期產業、企業發展。
(三)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進各領域各層級對外交往,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圍繞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動“一帶一路”發展倡議,深化與沿線國家在數字經濟、資源共享、人文交流等領域的合作。堅持多邊主義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進大國協作,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共同應對全球新挑戰。
(四)健全規劃制定、落實機制
深入學習五中全會精神,制定好國家和地方“十四五”規劃綱要和專項規劃,形成定位準確、邊界清晰、功能互補、統一銜接的國家規劃體系。健全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完善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確保黨中央關于“十四五”發展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切實推動我國各項事業發展,形成新時期、新階段、新格局下的發展合力。
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意義重大,任務艱巨,前景光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廣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開門問策吸納全社會的意見,形成推動發展的強大合力。五中全會及《建議》描繪了未來五年我國發展宏偉藍圖,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指明了奮斗方向。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建議》內容,作為今后開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為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頑強奮斗,不懈努力,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
|
版權聲明:呼倫貝爾擔保網為開放性信息平臺,為非營利性站點,所有信息及資源均是網上搜集或作交流學習之用,任何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否則產生一切后果將由您自己承擔!本站僅提供一個參考學習的環境,將不對任何信息負法律責任。除部分原創作品外,本站不享有版權,如果您發現有部分信息侵害了您的版權,請速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48小時內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