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一旦連續調整,市場上關于暫停新股發行(IPO)的聲音就會增多,視IPO常態化為洪水猛獸。對此,中國證券報認為,不宜將新股發行常態化與市場漲跌直接掛鉤,切不可重走所謂“暫停IPO以救市”的老路。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是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環節,新股發行市場化是A股走向成熟的標志之一,也是資本市場發揮創業創新“孵化器”功效的基本保障。
主張暫停IPO的直接理由是新股發行過多造成股市失血,以致市場連續走低。從歷史數據來看,IPO籌資額上升與股市下跌并不存在一一對應關系,過去數次暫停IPO也并未扭轉股市下跌勢頭。市場調整是一個向基本面回歸的過程,個股估值必須與實實在在的業績支撐相匹配,而且資金流向也受市場風險偏好的影響。
實際上,相對于IPO融資,上市公司再融資和重要股東減持被認為是A股的兩大“出血點”。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再融資規模開始大幅超過IPO募資規模,前者在2016年是后者的10倍以上,對市場資金的整體影響更大,且帶來過度融資、灰色地帶甚至非法套利等問題。對此,證監會今年2月發布再融資新政予以規范,優化資本市場融資結構。5月底,針對無序減持、任性減持、違規減持等問題,證監會封堵制度漏洞,進一步規范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股份行為。
在IPO常態化進程中,監管層對新股發行審核是從嚴從緊的。統計顯示,截至5月19日,今年證監會共審結IPO企業257家,其中,已核準的IPO企業188家;未通過發審會(被否決)的IPO企業24家;終止審查(申請撤回)的IPO企業45家。IPO審結通過率約為73.15%,未通過(包括終止審查和否決)率約為26.85%。
暫停IPO能不能救市是個未知數,但暫停IPO對新股發行市場化改革以及實體經濟的傷害是可預知的,最直接的傷害是一些優質公司難以獲得上市融資機會,一方面將使上市公司資源稀缺性加劇,增加殼資源炒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加劇實體經濟面臨的融資難、過度依賴間接融資等難題。作為配置資源最有效率、風險承擔最為分散的市場,資本市場將喪失創業、創新“孵化器”功效。更嚴重的是,資本市場的發展預期將再次被擾亂。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指出,要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從過往來看,在融資功能方面,中國股市主要面臨兩大痼疾,一是多層次體系不完善,“倒金字塔”式的體系不能有效滿足實體經濟資金需求;二是股票發行機制不夠市場化,且股票發行經常因為市況不好而被叫停。“融資功能完備”內在地要求新股發行常態化、市場化,激發A股市場“孵化器”功效,像美國資本市場一樣培育出世界領先的科技型企業。
新股發行不宜也不能再糾纏于要不要暫停以救市的窠臼中,更應聚焦于如何進一步市場化。就新股發行本身而言,哪些公司可以上市、如何定價、什么時候發行等問題都需要交給市場來回答,并最終向注冊制過渡。在這一個長期過程中,中國證券報認為,監管部門應堅定市場化改革的定力,增強改革韌性,積極搭建新股市場化發行的制度框架,夯實市場化改革的法治基礎,穩定資本市場的發展預期。
版權聲明:呼倫貝爾擔保網為開放性信息平臺,為非營利性站點,所有信息及資源均是網上搜集或作交流學習之用,任何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否則產生一切后果將由您自己承擔!本站僅提供一個參考學習的環境,將不對任何信息負法律責任。除部分原創作品外,本站不享有版權,如果您發現有部分信息侵害了您的版權,請速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48小時內刪除。 |